详细内容

发布时间:2021-02-09

坝区建设风生水起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

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的贵州,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,散落在山间那一个个平整的坝子显得如“珍珠”般珍贵。为振兴农村经济、打赢脱贫攻坚战,2018年冬,全省启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一颗颗散落在山间的“珍珠”伴随着农村产业革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

强力引导 提速赋能

细雨绵绵,记者近日走进岑巩县平庄镇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沿河两岸坝区土地里的莴笋和油菜,像给土地披上了“绿棉袄”。莴笋已经开始采收,地里人头攒动,割根、整理、打包、装车,一派繁忙景象。

“第一批蔬菜预计可采收5000斤,收购商直接到地里来拉,减少了我们很多麻烦。”种植户杨光德说。

“现在我们坝区主要采用杂稻制种与蔬菜、油菜接茬种植,实现增产增收。”路溪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继和介绍,结合“杂稻制种+”模式,平庄镇充分利用坝区土地优势,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道路,培训专业技术人员,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。

为强力推动坝区建设,全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,不断推出创新发展举措。

六盘水积极推动坝区建设由“政府主导包办”,向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社会全面参与”转变;

遵义创新建立坝区产业结构调整“坝长制”,将责任压实到人,把工作落实到坝,“坝长制”在全省加速推广、“落地开花”;

……

据介绍,2020年,省财政厅、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省级财政坝区产值奖补资金2.5亿元,专项用于奖励达到产值奖补条件的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;下达省级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奖补资金2亿元,专项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。截至2020年底,全省坝区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896家、合作社4555家,分别同比增长37.7%、12.4%;土地流转(入股)率达到61.5%,比上年提高13.5个百分点;已建成排灌设施1.36万公里、冷库67.69万立方米。

优化结构 产业蜕变

5年前,叶宗英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黄都镇黄都坝区,成立了务川自治县弘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订单种植收购模式,发展蔬菜种植,目前,公司基地规模达到1000亩,带动周边50多户群众栽种蔬菜5000多亩。这是黄都镇利用坝区开展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之一。

截至目前,该镇已引进1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流转坝区土地6700亩,其中轮作两季至三季蔬菜9417亩、食用菌860亩、中药材120亩、茶叶1300亩、水产养殖284亩、水稻893亩等,坝区全年累计产值超过1亿元,坝区新型农业焕发新“钱”景。

我省各坝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,推进落实“一坝一策”,选优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,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发展高效产业,促进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;加强农作物茬口衔接,推广间套复种、水旱轮作,和“一年多季”“一田多收”“一业多效”等优质增产增效生产方式,实现全省坝区平均复种指数200%以上;加强坝区土地平整、灌溉排水、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及保鲜冷库、初加工、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,充分发挥坝区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;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,强化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防控,全省坝区主要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参保面积达到309万亩,同比增加68.2%;实施品牌强农战略,借助“黔菜进京”“黔菜入沪”“黔菜广进”等渠道,大力开拓东部对口帮扶城市、周边省份市场,加大品牌培育力度,打造出一批优势独特的公共品牌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!

深化联结 强农固本

2020年,榕江县车江坝区结合当地“天然温室”的自然条件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市场需求,大力发展蔬菜产业。

该坝区按照“田成方、路成行、渠成网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设计,深化利益联结机制,统一规划坝区土地,推广机械化作业,规模化种植辣椒、西红柿、茄子、丝瓜、黄瓜、菜心等蔬菜,完成春季蔬菜种植10346亩和夏季换茬种植6089亩,预计今年平均亩产值17000元,全年将达总产值1.6亿元,带动就业30万人次以上,有力助推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。

伴随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等组织方式、联结机制在贵州各地坝区的大力推广,全省坝区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346.8亿元,平均亩产值达8550元,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200元。坝区建设快速推进,越来越多的农民共享着农业产业发展的红利。

“我们将再接再厉,引导资本、科技、人才、信息等现代要素向坝区集聚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继续创建认定一批高质量、高效益、可持续、可推广的样板坝区。让坝区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,促进全面小康的新动能!”省坝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如是说。

贵州正蹄疾步稳,以坝区建设为抓手,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加速迈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