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发布时间:2020-09-18

贵州石阡:一个极贫乡的巨变

作者 王浩 杨义沙

因地势高差起伏大、人均耕地少、水资源缺乏、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结构单一,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1.74%的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,2016年入列“贵州省20个极贫乡”之一。

自2017年开始,省、市、县多方协动,一支又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国荣,以脱贫攻坚为己任,以初心使命凝聚奋发力量,带领国荣民众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。

多方联动,做实扶贫“文章”

坚持多方聚力,合力攻坚。省级牵头挂帅,省委领导多次率队深入国荣极贫乡,实地调研,定方向、定举措;市级精准指导,市委、市政府领导围绕极贫乡脱贫攻坚多次召开专题会,认真研究脱贫路径,理思路、想办法;县乡攻坚作战,择优选派152名县乡干部充实脱贫攻坚一线,组建14各攻坚队101个尖刀班,创新探索“五个一”干部包保机制,进村入户开展精准帮扶,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,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凝聚了磅礴力量。

2019年底,全乡10个贫困村和2个深度贫困村精彩出列,1277户5082人全部脱贫,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%,顺利完成“双清零”脱贫任务,彻底撕掉“极贫”标签,贴上“靓丽”标签。

设施拉动,筑牢脱贫“根基”

聚焦乡村基础设施、集镇功能提升等领域,精心谋划编制项目,按照“乡主导、村主体、组主推、户主动”四主机制,加快项目建设,先后建成通村公路9条70.5公里、组组通公路28条66.3公里、产业路77.29公里,14个行政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;建立“1+14(1个乡级扶投公司+14个村级集体公司)”的平台,按照贵州省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基金管理办法规定,有序规范的项目申报、实施、后续管理及资金使用等工作,对编制项目实行“两个一”(一名班子成员主抓,一名国家干部具体负责)管理机制,确保资金落到实处。

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,在国荣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,都是一个长期有效的“路子”。

产业带动,跑出增收“速度”

因地制宜制定“一个田园综合体、十户生产经营企业、百个特色种养基地、千亩苗木苗圃、方亩茶园、十万羽(只)家禽养殖、百万棒(袋)食用菌”的“一至百万”发展目标,全面推进1.4万亩茶园管护、发展苗木苗圃3000亩,蛋鸡存栏17万羽,发展食用菌100万棒,纸箱包装厂加工运营,成立南山台农特产品销售公司,实现农特产品“线上线下”销售;探索创新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、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,群众实现“三金”收入。

截止目前,累计向群众发放土地租金257.76万元(人民币,下同),务工工资2012万元,集体经济分红652万元,3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“产业饭”。

民生驱动,增加底线“温度”

全力落实“三保障”工作。按照“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”原则,完成国荣乡初级中学和卫生院的建设搬迁入驻;落实本科、高中等各级教育资助1410人231.46万元;新农合参合人数达14927人,参合率达98%,全面落实“四类人员”医疗保障服务;实施危房改造863户、易地扶贫搬332户、三改一维一化2386户,户户有安全住房;全力抓实饮水安全保障,及时组织实施、指导、监管农村人畜饮用水工程,按照“以水养水”的工作思路,指导14个村制定《自来水管理方案》,以自负盈亏的方式建立安全饮水长效管护机制,推动全乡14个村农村饮用水提质达标。

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先后落地,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,民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显著提升。

干群齐动,绽放家乡“颜值”

学以用,践于行。近年来,国荣乡采取“政府引导、企业运作、群众参与”的模式,以“市场作舞台、支部当导演、群众唱大戏”的方式,克服了“人多地少、贫困面大”的困难,在石旮旯里攻克出了提高乡村“颜值”的秘方,扶贫路上党旗随风飘扬,广大一线党员真心实意带领贫困群众开拓进取、奋勇脱贫,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更加充足、自力更生的意志更加坚定、主动脱贫的愿望更加强烈,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大提升、干群精神面貌大提升、村容村貌大提升。

据不完全统计,该乡自“春风行动”开展以来,干部深入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实事难事230余件,为贫困户脱贫出谋划策180余个。(完)

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18日电